我们不会被新冠疫情吓倒或退缩
Peter Fenkl是活跃在全球的电动机和风扇制造商施乐百的首席执行官。与他谈论中型工业公司的国际化问题–这总是很有启发性。而且我们已经做了好几次,最近一次是在2020年10月,当时芬克尔预计该公司将在科罗纳危机中保持自己的地位。施乐百现在报告2020年的销售额增长了约1%,达到6.39亿欧元。该公司如何应对科罗纳的挑战是我们采访的主题。我们为中国投资机构CIIPA的年度报告进行了调查。在中国,施乐百团队为武汉的替代医院的交付做出了创纪录的贡献。
公司在抗击Covid-19疫情方面表现如何?
据我们所知,公司没有发生一次感染。为此,不得不说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特别是在疫情开始之处。疫情爆发以来,除了我们在印度的工厂停工之外,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所有的工厂始终没有中断生产。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中国的工厂为武汉方舱医院生产了特别许可的风机设备,此外公司的全球供应和物流体系仍在正常运转,因此,我们的经济效益并没有被迫降低。
公司2021年的前景如何?
目前来看,疫情冲击下的全球经济环境在恶化,给我们公司的市场前景增添了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我们仍然乐观地预计我们的效益在2021年会有略微增长。当然,我们希望新冠疫情最迟能在2021年下半年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您如何评价关于 “去全球化”的讨论?
我们正在维护公司拥有的国际价值链。公司的采购已经基本实现了多样化,所以我们不会依赖单一的货源。就在中国的生产而言,除了部分驱动技术外,中国区业务已经基本只面向本地市场,单单为了满足本土市场,就使得我们中国工厂业务非常繁忙。我对去全球化的讨论持批评态度。在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基础上,国际分工和全球采购降低了企业成本并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比方说我们产品所需的许多微小的电子元件,我们称之为"鸡饲料",实际上这些产品只能从亚洲买到,而我们已经习惯了从那里采购,买卖双方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和长久的合作。
任何必须将整个产品线的兴衰所依赖的核心部件交给供应商的人都需要信任。
数字平台能否取代在客户关系的现状?
疫情带来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大家的出行在减少,这对于维护客户关系带来调战。对于采购以及销售,确实可以通过数字平台来实现技术规格的交流。但这也有一个弊端,无法有效解决增进客户信任的的问题。如果要把一个关系到整个产品线兴衰的核心部件交给供应商,公司与客户间需要有更多的交流,进而建立起可靠的信任。而这不仅仅是匹配的技术和一个好的价格。在深度技术合作中,还有一个时刻,德国语言有一个美丽的词:理解。这意味着触摸和理解。当工程师们在现场一起研究问题和解决方案时,当参观者–顺便说一下,是男性参观者–在交易会上研究我们的粉丝时,他们实际上是在亲手操作产品。抽象的理解显然是不够的。
在公司管理方面,限制出行对您意味着什么?
2020年的秋天,因为疫情而来的第二波封锁确实取消了我们所有的外出计划,比如去访问一些欧洲的基地。但好在我们公司具备一个成熟的组织架构,在这个架构中,大家可以有基础信任地相互理解,几乎就像身处一段异地恋一样。如果疫情持续三年,我认为这将是一出关于良好人际关系的真实戏剧。毕竟,我们几乎没有管理层变动,这也是我们往往能维持几十年稳定的客户关系的原因。当然,视频会议可以作为一种相互信任基础已经建立的合作管理方式。但要想真正靠近悉尼或墨尔本的销售代表,就必须在某个时刻再次面对面地见到他们,一起听音乐、一起喝酒、一起聊家常……对我来说,只是参加视频会议和严格遵守会议流程,实在是太无趣了。
你也怀念集市吗?
我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在密集的讨论中为我们的第一个、必然是数字化的、世界领先的贸易展览会做准备,发展和放弃了许多概念。我们绝对不想要单向的沟通和数字式的正面教学。通过对话、问答游戏、有争议的讨论,我们想创造一种新的辩论氛围。我们在这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反馈 – 但我们仍然缺少一些东西。但是,也许我们是老式的。年轻人确实能够通过数字媒体建立关系,就像他们在私下里一样。因此,我们肯定会从这场科罗纳危机中脱颖而出,变得更加数字化。但也可能更加清醒,更加无菌。
您在疫情期间更改过产品组合吗?
为武汉的方舱医院提供风机设备是我们2月份的重要工作。与此同时,用于空气净化的移动风机和小型过滤装置也有了全新的意义。我们有高效的组件,需求量大;这类产品所服务的市场,几个月前还不存在,它的可持续性也无法估计,但也是我们不得不尽快应对的市场。但我们做到了,这使得原先被被客户搁置的某些项目的损失得到了补偿。
在疫情期间,我们破土动工建造了一栋新楼。建新厂是一个标志,我们要为市场回归做好准备。
新冠疫情这一年,中国对您意味着什么?
我发现中国人处事的方式,是专业和协调一致的。如果从2月到8月学校一直停课,在德国将会是引起巨大阻力。面对疫情的挑战,但是中国市场应对和恢复得非常好,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我们的全球销售额至少与2019年持平,甚至高于2019年。在全中国范围内,我们公司设有十三个办事处,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更加贴近客户;还建有一个工厂,雇佣了500名员工,当地工厂负责人在那已经工作18年了。总之,我们对疫情之后的中国方面业务情况非常满意。相较之下,东南亚方面业务情况则显得困难得多。
您是如何规划公司疫情过去后业务的?
首先,作为企业,我们有责任支持和服从当地政府部门抗击疫情的工作。政府作出的决定,也是出于对我们民众的考虑,所以我们也派了工作人员帮助卫生部门跟踪联系。
我们将拭目以待,看看疫情之后是否会产生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新常态。我估计,旅游度假和出行仍会继续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如果把头埋在沙子里逃避问题,这也不会是我们的处事方式。2020年,我们逆势出击,破土动工新建了一栋大楼,原计划2020年3月开工,由于疫情推迟了三个月。建新厂是一个象征和一种决心,我们不会被疫情吓倒或退缩,我们要为市场回归做好准备。